3月22日,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第一批貴州省工業遺產名單》,位于花溪區的貴陽產控集團旗下市工投公司下屬貴州華工工具注塑有限公司下屬企業原貴州晶體管廠上榜。
作為支援“三線”建設的老廠,原貴州晶體管廠早已改名貴州華昌實業總公司,后經合并組建成為貴州華工工具注塑有限公司。近年來,依托廠區優美的環境以及頗有年代感的老廠房,廠區變成小有名氣的板橋藝術村,成為網紅打卡新地標,還被評為3A級景區。走進板橋藝術村,光影斑駁的紅磚廠房、老舊的大煙囪、懷舊感滿滿的涂鴉墻、造型奇特的巨大雕塑和鋼鐵機器人……工業與藝術深度融合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眼前的一切,仿佛都在訴說著過去輝煌的工業歷史。在這里,最具“工業氣質”的莫過于景區門口不遠處的工業遺產科普長廊,數控電火花機床、炮塔銑床、加工中心、熱固性塑機……一臺臺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時代使命的老機器見證著這里的工業故事。貴州華工工具注塑有限公司資產運營發展部副部長朱方碩介紹,原貴州晶體管廠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有過三次重大變革:1969年建廠后,在1970年至1980年間,主要從事晶體管的研究制造,為航空航天事業和機械行業作出較大貢獻;1980年,在國內家電行業發展之際進行轉產,進軍工程注塑行業,為貴州電視機、洗衣機制造提供堅實基礎,同時也為汽車工業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2007年,依托上世紀60年代從上海、天津等地支援“三線”建設的貴州華昌實業總公司、貴陽工具廠、貴州汽車配件廠、貴陽黔光鋁制品廠等企業整合重組形成貴州華工工具注塑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刀具、齒輪、汽車配件等生產。“不同階段都有不一樣的工業特色,遺留的機器設備就是當時歷史的見證。”朱方碩說,長廊集中展示15臺老舊機床設備,其他28臺設備根據園區場景放于各個角落,游客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工業的影子。當年,經反復考察、調研、論證,貴州華工在工業遺產基地以板橋藝術村項目為載體,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環境優美、老廠房建筑古樸、充滿工業文明歷史痕跡等優勢,積極推進“文化+旅游+工業”融合發展,實現紅磚綠瓦與時代元素的完美碰撞,為企業轉型發展找到新的突破口。多年來,在各級政府、公司和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板橋藝術村按照“藝術、創新、特色”的發展主題,在保留原廠區建筑風格的基礎之上,添加潮流元素進行創意包裝,讓原本的老舊廠區“變身”為集繪畫、書法、雕塑、旅游、娛樂、餐飲為一體的文化產業園區。截至目前,板橋藝術村已入駐藝術家、各類與藝術相關的公司及餐飲等商戶總計60家,并獲得首批“貴陽市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貴陽市終身學習體驗基地”“花溪區戲曲培訓基地”和“國家3A級風景區”等榮譽稱號,每年游客接待量約10萬人次。“開發工業遺產,一方面可以盤活閑置資源,讓沉寂多年的工業遺產走出歷史、開發工業旅游新賽道。另一方面,新項目也可以承接部分年老工人,讓他們有新的工作機會,對于企業而言,這是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貴州華工工具注塑有限公司董事長幸禎勇說。“過去我在廠里主要干注塑工作,做汽車儀表盤。現在做景區綠化,也要管些大大小小的事,工作繁雜但好上手。”今年50多歲的老工人黃金已在景區工作近兩年,很適應現在的工作。像黃金這樣的老工人在板橋藝術村有40多名,大多從事物業、日常管護、值守等工作,新景區讓他們有了新崗位。“在家里只能搞一些小雕塑,在這里卻能雕很多大家伙。同時,板橋藝術村有很多不同類型的藝術家,交朋友、找靈感、談合作,都很方便。”知名雕塑家孫利平將工作室搬到板橋藝術村已有多年,不僅享受到租賃政策優惠,還在這里找到了作品展示的舞臺,拓寬了朋友圈。年過70的孫利平性格爽朗,他把自己雕塑的20余個雕塑作品放在板橋藝術村進行展示,讓這里增添了不少藝術氣息。距離孫利平工作室不遠的繡花溪非遺生活館里同樣作品云集,擺放著色彩絢麗的花溪苗繡產品,杯墊、手提包、抱枕、連衣裙、外套……每一件都很別致,極具民族特色。“我們以花溪苗繡為主,聚焦文創產品開發銷售、研學課程體驗、非遺集市、傳承人群培訓等,形成集設計、生產、包裝、銷售、體驗、服務為一體的孵化模式,輻射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下一步計劃將現有的研學課程進行系統研發,通過走進社區和學校開展普及教育,讓不同年齡段的群眾都能在寓教于樂中了解非遺、愛上非遺。”繡花溪非遺生活館主理人徐超說。盤活工業遺產、開發工業旅游,涵養藝術文化氣息……從廠區轉型到景區,原貴州晶體管廠這棵根深葉茂的老樹不但扎深了樹根,還煥發了新葉。相信未來,隨著更多政策和資金的加持,板橋藝術村必將帶著新生的活力,與花溪這個旅游文化大區一起拔節生長。